走過瀕臨破產的歐債危機,雖然義大利政府仍在苦苦掙扎;但上月在佛羅倫斯召開例行年會的「倫理銀行」(Banca Etica),卻已用具體行動向世人展現義大利民間律已甚嚴的不同面貌。
目前分類:公司-信義房屋創辦人周先生專欄 (179)
- Jul 26 Fri 2013 15:31
《工商時報》專欄:從「銀行倫理」到「倫理銀行」
- Jul 10 Wed 2013 15:33
《經濟日報》專欄:將「台灣藍血」發揚光大
2011年1月12日,一座高達9.5公尺的孔子雕像,巍然矗立於天安門廣場東側,隔著寬廣的長安大街,遙望著天安門入口上的巨幅毛澤東畫像。令人不禁倚欄慨歎,不到半世紀前,由毛澤東揭示的「批林批孔」運動如火如荼;眼下,原本勢同水火的兩人,卻因緣際會同時成為中國政權的代表圖騰。
好一幕歷史的弔詭輪迴!
- Jul 09 Tue 2013 15:34
《工商時報》專欄:施比受更有福
十九世紀下半葉,人稱「社會達爾文之父」的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•斯賓塞(Herbert Spencer),提出影響深遠的「社會有機體論」,認為社會與國家如同生物一樣,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、不斷發展進化的有機體。而且,社會有機體比生物有機體更高級,是各階級、各部門、各機構,高度均衡結合的「超有機體」,需要不同系統成員各安其位、各司其職,實現彼此之間的分工與合作。
企業,也是如此!
- Jun 27 Thu 2013 15:36
《中國時報》專欄:人類會一直幸福下去嗎
過去一個多月來,「廣大興事件」,引發台灣社會群情激憤,不僅政府祭出多項經濟制裁,網民也幾度癱瘓菲國官方網站,國軍更趁勢演出一場超高規格護漁秀,雙方劍拔弩張局勢一觸即發。所幸,兩國政府透過司法互助程序,循序漸進展開平行調查後,已逐步釐清原本各說各話的羅生門真相,兩國民眾的激昂情緒也漸次沉澱。
這種官匪不分、海盜橫行的情況,在東南亞海域其實是司空見慣,主因是由於海洋資源日漸枯竭,擁有良好漁撈技術、能力與人員的台灣漁民必須遠渡重洋,冒險深入他國海域,只為追逐一尾萬金的珍貴漁獲(如黑鮪魚);而技術、能力、人員,甚至天性皆遠不如我的菲律賓,自然只能依靠其他鋌而走險方式度日。
- Jun 08 Sat 2013 15:42
《中國時報》專欄:君子立長志
曾經,被譽為「現代科學之父」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,因支持並證實哥白尼「日心說」的論調,不僅遭羅馬教廷斥為異端邪說,並經宗教法庭判決永久軟禁於家中;但他仍矢志不移,以餘生之力撰寫其傳世經典之一:《兩種新科學》(運動學與材料力學),為現代科學奠定堅實基礎。
相傳在中國山西省五台山上有一種鳥,人稱「寒號鳥」,性喜東遊西盪、花間享樂,天氣漸涼後,雖然夜夜凍得直打哆嗦,嚷嚷著「天亮就來造個窩」,但和煦的冬陽一出,又把儲備糧食、強化窩巢的工作拋在腦後,只會不停地唱著「得過且過」,最後凍死在隆冬時節的岩石縫裡。
- May 30 Thu 2013 15:44
《工商時報》專欄:「利他」才是真正「利己」
2013年4月24工商日,早上近9點,正是車水馬龍的通勤高峰時間,位於孟加拉首都達卡近郊,樓高八層的熱那大樓(Rana Plaza)突然無預警坍塌,造成至少1,000人死亡、超過2,500人受傷,是孟加拉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安事故。
甫就任的教宗方濟罕見地痛心表示:「有關孟加拉慘案的某則標題令我心驚,『每月靠38歐元過活』,這是死者的工資,這叫奴役」、「公司只追求利潤,不支付正當的勞動報酬,是對神的冒犯」。
- May 07 Tue 2013 15:45
《經濟日報》專欄:追求逐夢踏實的幸福人生
「幸福」是甚麼?五子登科?父慈子孝?飛黃騰達?升官發財?還是來回生活小確幸的流行體驗:泡杯香醇咖啡,放首輕柔和緩的爵士樂,挑本放鬆心弦的好書,襯著窗台旁微風徐徐的春陽,沉浸在難得悠哉的閒適午後?
每個人對於「幸福」的認知大相逕庭,但渴望「幸福」、追求「幸福」、享受「幸福」,在這個物質文明極致發展的年代,已成為全人類不分種族、不分地區、不分貧富的共同語言。
- Apr 27 Sat 2013 15:47
《中國時報》專欄:徐光啟與文化創意
歷史的發生總在一念之間。
如果當年劉備沒有因為對陣經年、心煩氣躁,下令七十萬大軍移屯入林,東吳陸遜的火攻之計不可能大獲全勝;養兵千日的蜀漢也因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,不僅讓劉玄德病逝於白帝城,更間接導致日後五次伐魏依舊功敗垂成之憾。
- Apr 04 Thu 2013 15:48
《經濟日報》專欄:推動企業倫理 預約幸福台灣
唐代詩人韓愈的詠春佳作:「萬樹江邊杏,新開一夜風,滿園深淺色,照在綠波中」。冬去春來、潮往潮返,四季遞嬗更替、歲月不斷流轉,即便是光芒如永晝不減的真理(或典範),也不免在日夜奔流的歷史長河中忽明忽滅。
這是我多年致力推動「企業倫理」的深刻感觸,「企業倫理」一度被視為刻板教條、僵化思想,甚至可能拖累或戕害企業競爭力;孰料,一夕巨變驟生,主宰世界經濟走向近300年、備受中外推崇的自由市場機制,竟瞬間引發禍延全球、至今餘波盪漾的金融危機。
- Mar 22 Fri 2013 15:49
《工商時報》專欄:幸福企業公益平台─社會企業的雛形
近年來,台灣民主進展愈見深化,公民運動的集體思辯力道也愈發強勁,從早些年的樂生運動、今年初的反媒體壟斷,到即將舉行的反核四公投,不同思潮的多元展現,不僅相互撞擊出台灣社會的韌性與活力,同時也孕育出溫情瑰麗的人文風情。
向來被認為「唯利是圖」的企業,也無法自外於這股草上之風,「社會企業」(social enterprise)遂因此應運而生,甚至融滲進入企業組織中。如果我們借用光譜(spectrum)概念解釋,由美國杜克大學商學院教授格利高里‧迪斯(J. Gregory Dees)最早提出的「社會企業光譜」(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),是依據主要利害關係人與非營利組織的關係,將「社會企業」區分成3種類型。
- Mar 17 Sun 2013 15:51
《中國時報》專欄:文創活水 灌溉傳統產業
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」,這是來自一水之隔的對岸文化人的生動描述;這話令我思索再三:是什麼樣的養分、風土與機遇阡陌交錯,才孕育出台灣社會獨有的人文底蘊、公民素質?直到導演李安二度在奧斯卡中掄元,答案呼之欲出,是「文化」。
是先民勇渡黑水溝的堅忍韌性、歷經日據時代的殖民遺風、國民政府遷台帶來的政經巨變,乃至於今時今日、揉合東西方思潮與特質所型塑的科技島嶼…是這些因緣際會、或盈或虛的歷史土壤不斷醞釀,才掙得對岸人民的聲聲讚嘆─即令身處其間的你、我可能並不自覺。
- Mar 09 Sat 2013 15:56
《中國時報》專欄:創造性分配避免空轉
適逢新春時節,與讀者們分享一首王安石《元日》:「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;千門萬戶瞳瞳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」不過,今年許多人迎來的「新桃」,不是祝人永保安康的金玉良言,而是大幅減薪的壞消息。
去年底,從9A立委揮刀自砍補助起,點燃了一把愈燒愈旺的沉淪惡火,取消退休公務員年終慰問金、縮減國營事業員工獎金、統刪政府總預算金額創歷年新高,到年金制度大變革-公務員十八趴腰斬、勞保愈繳愈多,愈領愈少…等,使得社會上充斥著憤恨不平的負面能量,彷彿轉角就會撞上魍魎魑魅。
- Mar 05 Tue 2013 16:01
《工商時報》專欄:《四方報》深耕四方 ─「企業、公益、志業」三合一,台灣有一股嶄新力量正在崛起
水蛇年伊始,利用機會向讀者們拜個晚年,祝福各位今年都能有如飛龍乘雲、騰蛇乘霧般大展鴻圖。提到大展鴻圖,想必是許多頭家們心中念茲在茲的頭號大事,但近年來有一股嶄新力量正在崛起,不再以追求利潤極大為唯一目的,而改以結合「企業」、「公益」與「志業」三者為宗旨,試圖在台灣社會開拓出一條迥異於以往的經營之路。
去年榮獲「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畫」理想社會類首獎的《四方報》,就是個十分典型的例子。
- Mar 05 Tue 2013 15:58
《經濟日報》專欄:企業社會責任 不能光說不練
走過崎嶇難行的水龍年,相信你、我都摯盼,黑蛇年運勢不再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,凡事都能漸入佳境。
去年底美國政府決定全數出清,在金融海嘯中唯一以天價紓困並接管的私人企業-美國國際集團(AIG)持股,為其歷時4年之久的國有化救助劃下句點,名義上也宣告金融海嘯已然結束。
- Feb 18 Mon 2013 16:03
《經濟日報》專欄:由信出發 轉憂為優
南唐李後主的名作多在亡國之後,其中有一闕經典-《臨江仙》:「櫻桃落盡春歸去,蝶翻輕粉雙飛,子規啼月小樓西,玉鈎羅幕,惆悵暮煙垂。別巷寂寥人散後,望殘煙草低迷。爐香閑嫋鳳凰兒,空持羅帶,回首恨依依。」國破家亡的無奈與哀痛,教人泫然欲泣。
同樣一首《臨江仙》,明朝第一才子楊慎也有一闕千古絕唱傳世:「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是非成敗轉頭空。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。白髮漁樵江渚上,慣看秋月春風。一壺濁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。」這是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的卷頭詞,豁達灑脫之情,躍然紙上。
- Jan 24 Thu 2013 16:04
《工商時報》專欄:與「社區一家」共同成長的社會企業
近年來,隨著公民意識的日益覺醒,不少自發性的大規模社會運動,開始風起雲湧、席捲全球,像是占領華爾街、反媒體壟斷等;值此同時,「社會企業」也發展出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,逐漸在國際間蔚為風潮。
何謂「社會企業」(Social Enterprise)?根據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」(OECD)的定義:「社會企業」是一種有助於勞動市場整合、社會包容、經濟發展,且同時能滿足社會與經濟目標的創新商業模式。
- Jan 09 Wed 2013 16:05
《中國時報》專欄:台灣重振經濟 與韓再別苗頭
歷史總是充滿驚人的雷同與荒謬:南韓新任總統朴槿惠的最大改革挑戰-財閥(chaebol)經濟,正是由其父親─朴正熙在位時,一手大力推動的政策主軸,也是奠定今日「漢江奇蹟」的最大功臣。
朴槿惠要如何在兼顧經濟發展與削弱財閥勢力間取得平衡,是已躋身先進國家之林的南韓,成為名符其實「幸福大國」的首要之務;這也將牽動著同為「亞洲四小龍」的台灣,該如何加速產業結構調整,重拾往日繁榮光景的因應布局。
- Jan 01 Tue 2013 16:07
《經濟日報》專欄:期待名副其實的金蘋果
2013年伊始,時代巨輪頭也不回地向前滾動,身處於資訊爆炸、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,世界的變與不變在眼前飛逝,唯一仍可肯定的是-「啃蘋果」可望繼續引領風騷。
自2001年迄今,全球消費者接連歷經iPod、iPhone、iPad等的資通訊革命。蘋果產品變成不可或缺的隨身必需品,讓人彈指間暢遊世界、徜徉於天涯海角,致使人類社會的互動與溝通模式,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。
- Dec 31 Mon 2012 20:55
《中國時報》專欄:樂由心生 境隨心轉
時光如流,一年將盡,明天又是一元復始的時節,眼見著鄰近各國應景般地,陸續告別舊政權、展開新局;我也藉此機會與讀者們分享四季遞嬗有感,希望人人都有一個「萬象更新」的一年。
不久前有個「開心運將」的故事,在Youtube上瘋狂流傳,短短兩天點閱率衝破一六○萬人次─他是台中市八十六路公車司機吳旻璁,負責駕駛由台中火車站到東海別墅,全程共廿二公里的市區公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