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關帝廟,因原坐落於清鳳山縣大竹里關帝廳庄,故有「關帝廳」之舊名,清代以降皆稱為「武廟」。民國六十八年一月重建完竣後,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將軍蒞臨賜「高雄關帝廟」匾額,嗣後即以此為廟名,是台灣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。
廟前廣場
創建年代本廟確實的創建年代由於迄今年湮世遠,又缺乏原始資料可考,唯一可據第一次重修陰陽「磚契」[1] 所記載:「武夷王盤古地基一所,坐落大竹里,東至甲乙木,南至丙丁火……」本廟當年翻修之際,偶然獲得出土磚契並發現記載:元癸巳年四月重修,斯時庄眾弟子金一百廿錠,由李定度主其事,關帝廟坐癸向丁兼子午分金,世代相傳「得風水而發興」。而之今日高雄關帝廟的盛況,「七星墜地」 [2] 之說確鑿,證實了本廟悠久的歷史。
一樓五路財神
一樓貼金箔
五路財神
一樓後殿 元辰殿 / 斗姥元君
二樓後殿
二樓正殿
大殿位於本廟二樓,奉祀主神「聖武神忠三界伏魔大帝靈祐關聖帝君」;陪祀「關平太子」、「周倉將軍」;同祀「文昌帝君」、「倉頡先師」、「魁斗星君」等;左殿供奉「福德正神」,右殿供奉「註生娘娘」。
正殿供奉關聖帝君十八尺高坐像,左右關平、周倉立姿同達十八尺之高;廟前又有二十尺高的赤兔馬及馬使爺,皆以青銅塑造,偉偉雄姿,全省無出其右者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